汉字,在方正之间
映照出华夏文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
它,从何而来?
【资料图】
是远古先民的不倦探索,还是圣贤先哲的灵光涌现?
历经世事变迁,它的精神如何薪火相传?
7月21日起,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推出《冷历史会说话第八季:有趣的汉字》,通过视频+音频+海报的呈现形式,邀您走进成都博物馆特展“汉字中国—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”,共同踏上一场“穿越”旅程,在历史长河中形态各异的“载体”里,感受汉字“变与不变”的独特魅力,在字里行间领略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。
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:在《去国帖》中寻觅真实的辛弃疾
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”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说到这些诗词名句,自然是脍炙人口。提起他们的作者,大家更是耳熟能详,他就是有着“词中之龙”称号的南宋豪放派词人——辛弃疾。不过,辛弃疾除了是南宋文学圈的天花板,在书法圈同样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咖,其水平不输词作。
可能有的人会怀疑:真的假的?您要不信,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辛弃疾这幅唯一传世真迹《去国帖》,看看他的书法实力到底怎样!
淳熙二年(公元1175年),36岁的辛弃疾写下了一篇信札——《去国帖》。该帖共10行,110字,内容提到了辛弃疾在江西提刑任上剿灭“茶寇”赖文政的事。大致是讲,自从去年秋天离京,如今已经是冬季,因为忙于平叛,疏于写信问候,神魂盼归。字里行间,皆是戎马倥偬。辛弃疾出生时,他的家乡就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。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,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、报国雪耻的志向。他21岁时便召集两千余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,擒杀叛徒张安国,创制飞虎军,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也没有忘记志向。纸张上轻轻细细的墨迹,满是戎马倥偬,为国事奔忙。
从辛弃疾的这幅真迹中,可以看到他书法学习王羲之、苏东坡和黄庭坚,用笔刚劲、字势雄强。虽然是小小的一篇信札,但是全篇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出报国之志,而且那种风流儒雅、风云舒卷、潇洒的风范,都是值得学习书法的今人借鉴的。
这篇信札收录于《宋人手简册》,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是国家一级文物。它也是后人通过书法更进一步了解一个真实的辛弃疾的唯一实证。
7月21日起,《冷历史会说话第八季:有趣的汉字》开启,四川新闻网、首屏新闻客户端、喜马拉雅与您一起徜徉在汉字流变的历史长河,于字里行间,品读中国。
策划:楚彦 唐明 蒋娜
文字:卓灵
录音:李赵卓
设计:吴鉴桥 何如冰
视频拍摄:俞文晶 杜佳佳
视频剪辑:杜佳佳
技术支持:郑羽
资料来源:四川新闻网、封面新闻
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
本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
关键词: